校庆百廿 校友说丨连保军:没有北师大的学习,就没有今天的我
发布日期:2022-05-06浏览次数:
前言
百廿师大,薪火相传。为庆祝我校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开展了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的同学此次有幸采访了哲学系校友、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连保军。三年的硕士经历,四年的博士经历,让他与北师大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他对教育以及新闻行业的深刻认识。
校友简介
连保军,1964年1月出生。1990年进入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攻读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入职中国教育电视台。2000年,他又一次回到北师大,在职攻读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入党。编审。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担任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评委。有基层教育工作经验、擅长新闻媒体管理、熟悉党建和纪检业务。多次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获首都优秀影视工作者称号。《见证2003.6.7》《阳光伙伴》等数十部电视作品获得中宣部、中国记协、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颁发的特别奖、一二三等奖。参与主创的“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获中国新闻奖。发表专著《冲突与重塑—后WTO时期的价值观建设》,论文《论先进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关注热点与舆论引导》《教育新闻传播能力建设策略初探》等十余篇。
01 结缘师大——为生命铺设“教育基调”
“没有北师大的学习,就没有今天的我。北师大给予我知识的积淀、思想的淬炼、人格的滋养,给予我前进的力量。”虽然连学长并非“土生土长”的北师大人,但北师大的学习经历无疑为他的生命铺设了浓重的“教育基调”。
1986年,连学长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就读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河南焦作教育学院成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院工作的四年,使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学生是无条件信任老师的,那老师就要做得像个老师的样子。老师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哪怕学生比老师的年龄大。” 从连学长讲述的和学生交往的小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初当教师的他对教育的朴素情感。
当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期,时代的变革令年轻人的内心也充满了激情。如何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用连学长自己的话说,“内心不安分”的他在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着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之所以选择到北师大深造,一是因为一位60年代毕业于北师大的邻居常向他讲北师大的往事,二是单位中一个毕业于北师大的同事很是让同学老师们敬慕。与这两位北师大校友的亲密接触,再加上作为“教育学院”教师的工作需要,使年轻的连学长决意到北师大“寻找新天地”。
在问到“为何从中文系转攻哲学系”时,连学长谈到自己读书时的“兴趣”。性格内向的他喜欢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我读书时总喜欢想事,兴趣也很广泛,对政治、经济、法律等都有兴趣。”在思考不同学科的过程中,他发现那些具体学科,如政治、经济、法律,多是“满足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需求,服务某一个方面”,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研究人和世界整体认知的问题”。进入北师大,老师们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连学长的硕士导师齐振海、博士导师袁贵仁,无一不是赫赫有名。
连学长回忆,读硕士时,曾把自己的两篇文章给袁贵仁教授看,“他当时是社科处处长”,过了几天教授将文稿还给他,令他惊讶的是:“袁老师不但在我的文章首页提了总体的意见,还对内文一字一句进行了修改。”连学长坦言,“这么认真对待学生文章的老师我以前从未遇到过。”直到现在,连学长还保留着袁贵仁教授审阅的这两篇文章。“像韩震、唐伟、刘继岳等这些老师都是咱们师大精神的传承者。”他不由得感叹。
在老师们的悉心培育下,连学长对哲学的学习与思考不断深入。“老师们认为,哲学不能仅是纯学术研究,要与现实相结合”。连学长引用老师的一句话,“哲学与现实相结合,才更有活力。”
受此启发,连学长在他的博士论文写作中,也转变视角,重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深层联系。2001年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事件,连学长发现,“世贸组织的条款、规则背后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这套价值观是成员国共同遵守的。那么在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时,这套价值观会对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们未来发展有何导向?”对现实的思考,启发了他写下博士论文《冲突与重塑—后WTO时期的价值观建设》。在进入新闻行业后,连学长仍然坚持“哲学与现实相结合”,以哲学的视角观察新闻业,“用哲学的方式,研究现实中的新闻问题”。
02 媒体生涯——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
1993年硕士毕业后,连学长选择了一个看起来与哲学毫无关联的岗位——中国教育电视台。被问到“为何选择电视台工作”时,他回答:“主要是对新事物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 “正好有这个机会,就想进入这个行业看看。”
对新奇事物的热爱,是连学长选择电视行业的重要原因。但新奇事物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当被问及“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时,连学长思考了一下,“电视新闻行业,最突出的挑战就是安全播出。这个‘安全’既包括内容的安全,即不能出任何政治问题,也包括播出安全,即按时按点播出,不出技术事故。”对于电视行业,一年365天都要播出节目,虽然有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连学长打趣地说:“我们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湿鞋。”
作为一名媒体人,要经历大事要事突发事,面对困难也成了家常便饭。2003年非典时,中国教育电视台派出记者深入一线医院、学校采访,报道“抗击非典”的战斗。连学长记得,他带队到中国音乐学院,“采访结束时,感觉头有点不舒服,好像发烧了”,回家偷偷找了个体温计测温,同时紧锁房门,向家人谎称“累了,早点休息”。在狭小的房间内,他一夜无眠,每隔一阵量一次体温,吃点药。在连学长的一篇文章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理活动:“如果得了非典怎么办?单位的工作肯定受影响。自己这些年的努力、追求,人生的理想、价值将可能化为泡影,父母将我培养成人,一点一滴的辛苦与期望就此破灭,这实在是太残忍了。”自己的生死尚且可以置之度外,“但年幼的孩子怎么办?想到妻子和孩子,心里一下子很难受……”所幸到了白天,体温恢复正常,“我长长地出了口气,早上又去单位工作了。”当晚,这期节目在新闻栏目《关注》中播出。
非典肆虐,那年的高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我组织团队提早策划,深入考场采访”。多支队伍同时行动,却由于高考考场要求,最终只有一个记者顺利进入考场。在连学长的策划指导下,这位记者进入考场后机器就一直开着,对现场做了全程记录,并以无解说、全纪实的方式,制作出《见证2003.6.7》这部“特殊时期,特殊视角下的特殊高考”专题片。由于其独特价值,该专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非典”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者。
作为新闻人,提到一些重大的时间节点,连学长如数家珍:“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先后主持或参与报道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每年有全国两会,还有国庆五十、六十、七十周年。”面对多家媒体争抢的新闻热点,连学长也将学生时代“转变视角看问题”的思路一以贯之。“必须根据主题不同、自身的优劣势尽心精心,头脑风暴出好点子。”
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连学长所在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基础司,开展“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互动闯关活动。在那个“网上邻居”刚刚兴起,“因特网”还是个新名词的年代,这一活动成功点燃了不少孩子接触网络的热情。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连学长所在的中国教育报刊社策划了“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多个融媒体团队前往边疆,记录采访70年来边疆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角度新颖,系列报道刊发后引起热烈反响,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
媒体行业很辛苦,但成就感也很强。作为多件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连学长,想起了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活动。当晚天安门广场举办大型联欢晚会,首都十几所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看到北师大学生表演区,连学长深感亲切,“我既是这个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传播者。”1998年,新上任的朱镕基总理召开记者发布会,庄严宣布: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科教兴国。坐在台下第二排的连学长离朱总理不过五、六米,“我都能感受到他讲话的坚定气息。”当晚,中国教育电视台将该新闻单独播发,产生强烈反响。“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方针、决策部署通过我们的工作传播到千家万户”,连学长和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用手中的镜头、笔,推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连学长说:“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能够以微薄之力为党和国家、为他人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是一件幸运的事。”
03 教育媒体人——懂传媒,更要懂教育
新闻媒体行业,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所高度重视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推动媒体快速健康发展。连学长认为媒体“是社会的记录者、观察者、守望者”,正因媒体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再苦再累,在媒体工作的人,也很少会后悔这个选择。虽然“媒体面临着不断进步的技术和层出不穷的传播样态”,但“压力就是动力”,媒体行业的机遇也无处不在。
媒体行业的变化有目共睹,“我刚毕业的时候,电视还很新奇”,如今,电视行业的生存都不容易,手机也越来越智能,昔日神秘的“网上邻居”已成为过时的称呼。媒体高速发展的现状,也对毕业生的能力提出挑战。当我们问到“媒体行业最看重毕业生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媒体从业者面对的挑战时,连学长说:“我们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人格状态。”而媒体从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适应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挑战;适应新理念、新表达方式的挑战;适应原有的体制机制与社会巨变、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不相匹配的挑战”。“必须在矛盾与冲突中找到既平衡稳定又能快步前进的路径,这是一个智慧活。”他说。
作为教育媒体人,连学长认为,教育新闻对从业者的教育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要了解教育,对国家大政方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的地区地域差别、教与学、教育的历史与趋势要能说出一二”,而更高的要求,则是针对“专家型记者编辑主持人”,要具有与业内人士交流探讨对话的能力。达到这一高度,需要媒体人的长期积累。他表示,在师范院校的学习经历和不算长的教师生涯,为自己从事教育新闻奠定了“教育的地基”。
对于教育新闻的特殊性,连学长这样说:“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教育传播更需要情怀,这与教育事业本身的特性有关。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有光的事业,是一颗心启发、帮助、温暖、激荡另一颗心的事业,是关系党的大业、国家和民族未来、家庭幸福、个人一生的事业,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有情怀才能做好。”连学长也用自己三十年的媒体生涯,践行了这份情怀。
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职业生涯,连学长想对现在的毕业生说一些话。
“我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够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如果还不太明确兴趣与方向,那就大胆去尝试,因为年轻,有足够的选择和尝试的机会。” 连学长说。同时,他也对北师大的学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每年都有一些师大的学生来我们这里实习、工作,师大的学生素质非常好,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毕业三十余年了,连学长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北师大读书时住过的宿舍,记得校园里的砖瓦草木。1992年母校90年校庆大会时他在现场。毕业后,他参加了校友会的一些工作,组织了媒体校友联谊会,现在还担任校友总会常务理事。他深情地说:“30年过去了,我为母校的巨大变化感到欣喜,但在我眼里,无论怎么变,母校的精神没有变,我对母校的感恩、感情没有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母校给予我的营养和力量越发显得丰富和厚重,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只想说:母校是我精神的家园,祝愿母校长青、长秀、长情!”
记者手记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这句被传遍大街小巷的藏诗道尽了人生的过程,无外乎渴望拥有一切,却永远在权衡、抉择的路上。这一次,连保军师兄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答案:“世间安得双全法”,但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会让你收获最多。
他毫不避讳地说,有一部分理想会被现实磨掉,有些也会被无情地击碎。我们总想占有,却终究学会了放弃。曾经一个热爱思考、渴望写作的青年,沉浸在哲学的世界里,愿意探究世界的本原,仰望一片璀璨的星空。但当他步入快节奏的电视台,一切都来不及思考了——为了适应崭新的世界,竟然要迫不得已学习着“偷菜”、“抢车位”。但这不是妥协,在新的阶段重新开始,必然要勇敢地踏上最朴实的土地。时间终会证明,功不唐捐,无论你做何选择,都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图文丨蒋宇楼 杨思睿 王志明 望今朝 白子义
编辑丨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