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百廿 校友说丨李蓬:路无止境,探索不停
发布日期:2022-04-22浏览次数:
百廿师大,薪火相传。为庆祝我校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开展了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在2月的一个早晨,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的同学有幸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蓬。今天,让我们聆听李蓬老师讲述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女性科学家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人职业选择提供的一些建议。
校友履历
李蓬,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宁都,分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7年,李蓬从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毕业;1988年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199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美国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应聘在新加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和助理教授;200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研究室主任、助理教授;2006年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2009-2015年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起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主任(兼),2019年起任复旦大学代谢和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院长。
李蓬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脂肪细胞,乳腺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脂肪积累、分泌及分解的分子机制以及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脂滴的形成、融合、动态变化以及与其他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新春上午,我们有幸采访到李蓬教授——一位执着求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师大的老校友。
志存高远,他乡求学
谈起最初的求学历程,李教授的声音中带着追忆的感慨与兴奋,“我们刚到学校的时候,正值北师大庆祝校庆,到处是鲜花和彩旗,老师和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热情的笑容,我很兴奋,印象也很深刻。”师大的这种独特的热情和认真的文化氛围和职业教育规划深刻地影响了李教授,投身科学研究的念头此时在她的心中扎了根。
北师大可以说为李蓬教授的整个职业生涯种下了一颗种子,在大学的时候她便立志成为一名基础科研工作者,“后来在84年的时候,我参加了35周年国庆的庆典。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我们这一批人非常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很有激情。走向科研这条道路,其中既有我的老师的影响,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向。当时北师大的细胞生物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仪器设备都是全国最好的,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领域内造诣极高,备受尊重的老师,上细胞生物学课时同学们都很骄傲。我在大学时,对生命的内在规律和微观生物学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基础研究,也把科学研究作为我的第一追求。”
从北师大毕业后,李蓬教授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并于1995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
出国多年,对国家和家人都非常想念:“当时国内没有特别好的研究基础条件,应朋友的邀请所以1997年我去了新加坡。新加坡当时有一个国际顶尖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聚集了很多优秀人才,也有很好的研究平台和条件。”新加坡有中西结合的文化,也有最尖端的科技,这是一个难得的科研的机会。从东方到美国后,她又再次回到了东方,完成了科研和人生阅历的再次升级。
“后来回到中国,我觉得是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国家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有一些大学和研究院已经建立了较好的科研条件,身处亚洲,对这些进步和发展比较了解;二是各个大学包括清华大学都是求贤若渴,老师和朋友一再介绍和鼓励;第三点就是很想念家人和朋友,也希望能够回国和亲人团聚,同时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做一些事情。”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中国科技的进步,让这位离乡多年的学者踏上了归国之路,开启了后来的辉煌成就。
脚步不停,探索不止
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过程。在科研这条曲折而又富有魅力的道路上,无数的先人为此前赴后继,踏遍荆棘,他们会经历数不清的磨难和挫折。
“做基础研究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另外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投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甘于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学到基本技术,对科学问题有深刻理解和领悟,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会水到渠成,量变引发质变。”这是李蓬教授秉持的做事原则。在外人的眼里,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科研工作者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这不可避免地与枯燥挂钩。但在李教授看来,科研其实完全不一样,“做基础研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面对失败,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激励,如果事情都可以预测和按部就班,就失去了挑战。我自己如果没有新的东西来挑战的话,我就会觉得生活其实很无聊。”
回国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李教授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无止境,她没办法停下脚步,“我们是做基础研究的,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都是非常前沿的,有时候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每做完一个project,或者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后,更前沿的问题又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种责任感和求知欲驱使着李蓬教授不断向前进,也不断提醒着她科研道路的无止境。
旁人眼中的李教授仿若人生赢家,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但只有真正投身到科研过程中的人,才能体会个中艰辛。李教授表示,科研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可以走,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很多人都放弃。保持科学研究的长期动力除了面对未知的兴奋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乐观和有满足感。科研探索过程很艰辛, 但可以将每天取得的一点成果和进步作为我们快乐和满足的源泉。“对我们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小进步和小进展,我都会感到欣喜”。李教授的乐观心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自小伴随着磨炼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人有时候可能跟年轻的人不太一样,我们小的时候比较贫穷,我们对比较吃苦耐劳,比较精打精算,有了困难,我们就去克服它。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没有太高,对事业的要求会比较高一点,所以我就觉得说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受一些苦,有一些挫折可能会好一些。”
信念不移,迎风前行
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工作者,她需要在潜心科研的同时肩负起母亲的责任。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科学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长期培养和指导学生,一直专注重要科学问题,竞争激烈“能够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并一直走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非常少,女科学家更上凤毛麟角。是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努力。”在科学研究上,对于李教授而言,她从未把自己置身在女性科学家的位置上,“科学家没有男女之分,而是以成果和科学影响力来评判的。而作为一名女性,自然是对家庭和孩子要承担母亲的责任”。
谈及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李教授表示自己并没有身份转换的烦恼,“因为我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在不同的角色间之间迅速切换。一旦进入科学思考,到了办公室和实验室,与学生和同行交流,我的脑子里只有科学,但回到家中面对孩子的时候,我马上又会变成一个母亲。做行政和管理工作时, 我会切换到与人交流的行政管理模式。”当然,能够做到这些需要效率和聚焦的能力也需要其他的帮助。
李教授对于很多女性科学家因为家庭的压力被迫选择放弃事业觉得很可惜。“很多女性非常出色,但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必须坚持你的追求和寻求帮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尽管现在身份特殊,李教授需要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她还是尽可能留出时间与学生和助手进行科研讨论交流,了解科研进展情况。谈到业余爱好,李教授笑着和我们分享道,“我比较喜欢读书,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如果没有事情的话,我就会坐在那里读书。另外我也比较喜欢运动,走路或者是跑步,观看艺术展览等等。”对学生的爱护与殷切的期盼让李蓬教授格外重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我经常鼓励实验室的人员要出去参加锻炼,休闲,吃饭,聊天,参加一些艺术活动或者培养其他爱好。”
在李教授看来,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要真正了解科学,尤其是前沿的基础研究,它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你要有经得起失败的心理。同时,在整个科研的过程里,要有扎实专业的技能,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和交流精神。”
对于想要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李教授也给出了自己衷心的建议,“科学研究就像种树,先要有种子种在心里,然后还要一直不断地去浇水施肥,看着它长大的。对科学的好奇就是这颗种子。高中或者大学时可以通过进入实验室,为这颗种子浇水和施肥,这个过程需要很久。也是因为有这颗种子,学生进入到科研领域,一定要有一种自主的内驱动性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踏踏实实地从某一个方向上开始做起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自信。”
在访谈最后,李教授为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给出了几点建议,“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态度问题,乐观,自信和热爱的工作心态决定了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能成功。同时,过硬的专业技能也必不可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终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