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讲座回顾|《编辑之友》李晶:作为共同体的学术交往——学术期刊的可能与可为

讲座回顾|《编辑之友》李晶:作为共同体的学术交往——学术期刊的可能与可为

发布日期:2022-12-16浏览次数:

“期刊主编面对面”讲座回顾 第十二期 《编辑之友》专场

《编辑之友》副主编李晶

讲座回顾

  12月3日上午,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期刊主编面对面”系列讲座第十二期在云端顺利举办。本期邀请到《编辑之友》杂志副主编李晶老师莅临讲座,她分享的题目是《作为共同体的学术交往——学术期刊的可能与可为》。讲座由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周敏教授主持。

梗概:期刊基本情况

  李晶老师首先对杂志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体介绍,《编辑之友》杂志同时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核心期刊,即三核心期刊。接着李晶老师对《编辑之友》杂志的栏目设置、审稿流程、编校流程以及期刊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栏目设置

  《编辑之友》的常规栏目设有书业、传媒、广告、影视、学研、版权、史料、域外等,基本覆盖新闻出版学科各领域,兼及交叉学科研究。在常规设置基础上,李晶老师特别提及《编辑之友》在栏目设置2023年的两个新变化。一个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设重点栏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从新闻传播学科视角,全面、深度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进路。二是关注青年学者成长,开设新栏目“青年论坛”,旨在帮助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为学科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审稿细则

  目前,《编辑之友》采用邮箱投稿和采编系统投稿两种方式,具体信息可通过编辑之友微信公众号查询。审稿流程方面,期刊采用三审制+外审的办法。初审主要审核字数、作者身份和政治导向。复审、交叉审和外审三个环节同步推进,编务会汇总交叉审核意见最终确定稿件是否录用,审核结果会在《编辑之友》的微信公众号公布。若两个月没有回复,可另投他刊,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文章审稿意见,可致电查询,查稿电话0351-5281691。

 
期刊特点

  在这一部分,李晶老师总结归纳了《编辑之友》三个特点:重策划、呈系统、强实践。

  重策划

  关注国家政策、教育部和国社项目的立项选题的同时,与行业和学界的作者保持高频交流,逐步孵化形成一系列选题。在重大事件、重大时间节点持续推出重大策划专题、专辑、专刊,现已成为期刊特色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改革开放30年专辑》《新中国成立70年出版传媒专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等。

  呈系统

  注重持续性、渐进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成果的横向视角来看,首先注重的是单篇文章的质量,同时也关注整个期刊的整体质量和研究的主体思路,特别强调栏目各个板块之间具有主题的统一性、内容的联动性和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是从学术的纵向视角来看,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开展对选题的研究,形成长效选题,特别强调对某一专业领域主题的持续性研究,形成一个自主的学术阵地和学术特色。

  强实践

  倡导务实的研究风气,注重行业问题和学术创新的结合,研究要求实践支撑理论创新,理论反哺实践前行,达到为行业建言献策的作用。

视野:学术编辑的看点

  这一部分李晶老师从政治导向、学术创新和体例规范三个方面来讲述学术编辑的看点。

  政治导向

  党的二十大精神解决了学科的一些方法论和问题,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根本遵循和指导方向。结合学科领域,可以生发出诸多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如文化自信、高质量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起点、研究原点。在此过程中,有些选题需要特别关注涉及的主题和案例是否为重大选题。李晶老师特别提到2019年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的通知,其中对重大选题有较为细致具体的提炼描述,建议在研究时一定要有选题意识,在了解或者认知何为重大选题的前提下,做好参考文献和材料的引用注释工作,引用的最好是公开出版物,对历史资料或者内参的引用需要详细标明。

  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和问题意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先导,一篇具有学术创新的文章一定是具有问题意识。每一篇高质量的文章,都是先有问题意识,之后不断提炼直到学术创新。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就是研究某一学术对象的一个视角,这个视角在不同的学术场域、不同的学科维度,具有不同的侧重。比如一些跨学科文章,引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学术理论,拓宽了新闻传播学本身的边界、视野和研究方法,便是有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和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要解决具象的当下的可见的问题,同样也包括一种抽象的长远的思辩性的宏观问题,而这也决定了审核不同研究风格和研究思路的文章时,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依据。

  另外,学术创新还需要厘清三个关系。

  第一个是需要厘清引用理论转化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关系。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引用国外的一些经典理论,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学科的学术视角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知识汲取,已经逐步转变为平等、平视和对话。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跟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新闻传播学面临的一个重大关口。

  第二个是研究问题时效性与回应实践有效性的关系。由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自身特性,对时效性敏感,容易形成追流行、追热点的态势。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研究得当,对热点的持续跟踪非常容易形成学术专业领域的研究高地,但如果过分追求热点,就会导致学科本身研究基点和研究体系的模糊疏离。我们可以根据现有学术成果和学术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论,但是一定不能毫无依据的主观臆断和扩大,学术需要沉淀和积累,需要有学术基点和逻辑基点。总体来说,学术研究还是要保持学术追踪热点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合理距离,让学术研究的时效性有效转化为关切实践、关切时代的现实回应。

  第三个是研究方法科学性与研究主题适配性的关系。近年来,实证研究大量引入学科,通过梳理发现这类研究常常具有类型化和同质化的表征。具体来说有两类,第一类是有型无论——只描述研究过程,缺少结论诠释。第二类是有型有论,但是无新——研究框架完整,结论诠释详尽,但观点为周知内容。另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实证研究结论和经过确证的观点不一致。这种情况考虑是数据处理过程出现了偏差。总体来说,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方法均是服务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工具,研究对象才是研究的根本和主体,研究方法是辅助,不能本末倒置。

  基于上述三个关系,李晶老师提出了四类需要规避的内容。

  第一类是选题局限,就是类似于个案类的稿件,研究的是一刊一报一书一人一地等情况。这种个案类的研究必须在相对领域具有代表性,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个案类的研究才有可能入选,相应地如果研究的是随机选取的个案,入选几率较低。

  第二类是自主限定,主要分为研究时间的自主限定和研究人群的自主限定。研究时间的自主限定,是研究者自主约定了一个时间框架,但文中未对时间范围的选取进行明确客观论述。另一类是对研究对象的限定,例如研究者可能出于便于搜集论据的考虑,选取诸如青少年、大学生等作为研究群体,但并没有得出完全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观点。

  第三类是无效问题驱动,整体来说就是看似是一个新的现象,但实质内核、理论内核基本相同,这就是一个无效问题。譬如,常见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谣言治理、网络舆情机制的建构等,这些会在一些事件或热点出现的时候,呈现新鲜的案例,但是从学术内核和理论内核来看,并没有作出特别大的调整,沿用的也是旧理论、旧模式和旧方法。

  最后一类是观点先行,理论套用,即用过去的理论来谈论现在的研究问题,用现有的理论框架置入想要阐释的内容。这种稿件自洽性特别好,但是从内容来看缺少作者本人的学术突破。作为学术演进的必然态势,借用已有理论是必须且必要的,但在此基础上,需要找到自己的逻辑观点和学术突破,体现自身学术的闪光点。

展望:2023年新变化

  李晶老师介绍了《编辑之友》杂志2022年的一些新变化和新发展,主要是关于栏目建设和重点选题的内容。重点选题基本上以关键词形式呈现,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创新理论和主流价值观传播、国家治理现代化、国际传播,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上述选题,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最后,李晶老师特别强调,呈现的重点选题仅是期刊选稿的一个面向,有关基础性理论研究,如新闻学、出版学、传播学等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以及关于产业发展,如乡村传播、智能传播、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文化传播、全民阅读、知识传播、出版融合等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常规性选题依旧是期刊持续关注的学术领域。

      众多新传学子与青年学者在云端参与了此次讲座分享,大家积极讨论,共同分享。欢迎大家继续关注bat365的登录入口唯一网址的“期刊主编面对面”系列讲座!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

Baidu
sogou